“看好自家门,守好一家人”——西秀区创新家庭助廉教育 筑牢“八小时外”防线
“家风是党员干部作风的延伸,家属是抵御腐败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近日,谈到家风与廉洁的关系,安顺市西秀区纪委宣教室主任杨爽开门见山地说,“守好这道门,至关重要。”
“家风是党员干部作风的延伸,家属是抵御腐败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近日,谈到家风与廉洁的关系,安顺市西秀区纪委宣教室主任杨爽开门见山地说,“守好这道门,至关重要。”
“家喻五洲拐进来的这个路段防护栏被撞坏了,请联系处理一下。”“收到,我们正在核实处理。”9月15日晚,“暖新直通车”微信群弹出了一条来自美团外卖工作人员杨兴春的消息。仅一天后,更换维修好的防护栏照片被区委社工部工作人员反馈到了群内,道路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排除。
近年来,安顺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在“特”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西秀区肉牛养殖不断完善产业链条,紫云火花米以品质赢得市场,平坝蔬菜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安顺经开区刺梨饮品扩产增效。通过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打造出好品牌,安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描绘
现场求职者手持简历咨询岗位,企业代表耐心解答;“直播带岗” 专区同步开展,主持人实时回复提问,助力不能到场者 “屏上选岗”。应聘者胡存荣称赞:“招聘会办到家门口,方便我们面对面了解企业,还能拓宽视野、作职业规划,很贴心!”
近日,走进西秀区黄腊乡,只见药农忙着种植、采收中药材,热闹的场景与丰收的喜悦景象交织成了一幅乡村产业振兴的新画卷,而画卷的意境则是——良药种成了富民“良方”。
9月10日,“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西秀站巡展活动在西秀区启新学校正式启动。旨在面向广大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进一步促进科普公共服务公平普惠、激发青少年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服务教育区域发展,助力“双减”政策落地。
为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劳动力稳定就业,9月11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2025年东西部协作暨区内重点产业企业专场招聘会在万绿城广场举行。
日前,安顺市西秀区2025年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黔货出山)培训班开班。培训聚焦实战能力提升,旨在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带富的乡村创业骨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新学期开启,为进一步深化“扫黄打非”工作,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制能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确保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快乐成长。近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南街街道办事处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派出所、城管及社区等多部门共同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检查行动。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召开,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人民政府组织工作人员集中收看直播。
为切实做好2025年冬季农业生产工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粮油安全。近日,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政府大院,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忙着将一袋袋优质油菜种子发放到各村(居)工作人员手中,并详细讲解油菜种植技术,确保政策落实到户,技术宣传到位
8月以来,西秀区宁谷镇林哨村的黄桃基地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果农们穿梭于连绵的桃林之间,动作娴熟地采摘下一颗颗金黄饱满的黄桃;山脚下的分拣中心里,自动化设备正高速运转,工人迅速分拣、包装,成箱的“宁谷黄桃”整装待发,通过物流发往广州、上海乃至全国更多城市。
8月29日,2025年上半年安顺市优秀网络作品交流分享会在西秀区举行。安顺市委网信办、市融媒体中心、各县区融媒体中心负责同志及骨干编辑记者参加。
8月以来,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林哨村的黄桃基地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果农们穿梭于连绵的桃林之间,动作娴熟地采摘下一颗颗金黄饱满的黄桃;山脚下的分拣中心里,自动化设备正高速运转,工人迅速分拣、包装,成箱的“宁谷黄桃”整装待发,通过物流发往广州、上海乃至全国更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漫山茶树叠翠,车间机器轰鸣,茶室笑语盈盈……走进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茶岭村,一幅“茶香飘两岸,各族共振兴”的画卷在眼前铺展。这个曾藏于深山的村寨,以民贸民品政策为引,以茶叶产业为脉,将各族群众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从“各守一亩茶”到“抱团
目前,由西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开展的网络直播方向互联网营销师培训班圆满结业。此次培训紧密结合西秀区大力发展旅游的契机,为提升旅游宣传推广能力、促进特色产品销售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值此毕业升学之际,我们向莘莘学子和各位家长致以诚挚的祝福,向辛勤的各位教师表示崇高的敬意。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倡导以文明的方式分享喜悦、感谢师恩,特发出如下倡议:
在蔡官镇茅蕉坡村,种植大户宋远兴驾驶着插秧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嫩绿的秧苗从苗盘上整齐滑落,稳稳扎根泥土。短短时间内,大片水田便完成了插秧任务。
连日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大塘河村老塘关村民组备受关注。这个远近闻名的“铁匠村”,家家户户、世世代代以打铁为业,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600年间,“铁匠村”几经沉浮,如今,又站在命运的转折点上。
走进贵州九稻溪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一派忙碌景象映入笔者眼帘。40余名工人熟练地进行着清洗、加工、包装等工作,有条不紊。就算在销售淡季,这里每天也能产出5吨烤小肠,月产量高达150吨。